本篇文章1621字,读完约4分钟

兰州1月7日电(记者南如卓玛) 1963年,樊锦诗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来到敦煌。 55年后的年1月6日下午,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西北师范大学进行“改革先驱进入校园”宣传时的回忆是,第一次到达敦煌时,那里工作条件非常苛刻,喝盐水、开灯、住在土屋。

【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转眼就55年了。 敦煌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以为白天是敦煌,晚上做梦的敦煌。 我今年80岁,能为敦煌做点什么,没有悔恨。 ”。 樊锦诗说,自己围着莫高窟转了半个多世纪,不是枯燥的。 “因为我值得这么做”。

【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耀翁那年的樊老精神充满活力,手里拿着21页的演讲,她写了好几天的稿子。 “想和年轻人交流,喜欢回答他们的问题”,对于平时媒体的采访要求,我期待着和大学生交流,而不是“拒绝脸”。 两个多小时来,她用朴素的语言谈论了75年来莫高窟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

【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我们都是“自投罗网”。 从无形的莫高窟开始。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任所长结束了莫高窟约400年的无人管理、破坏、盗窃历史。

“当时是无形的,失败了。 研究所成立后,几代人在沙漠中扎根,勇敢地献身。 他们是大学生,从大城市来到一无所有的莫高窟,是一生”樊锦诗笑了。 “他们都是自投罗网,我也是”。 她还说开拓进取是最重要的。 以上4个成语16字,世世代代成为敦煌人传承、坚守的“莫高精神”。

【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敦煌石窟,比较莫高窟壁画和彩色塑性病害、悬崖体风化和坍塌、风沙侵蚀等文物安全问题,开始了初步的急救保护。

从世界的眼睛看敦煌:“跑、跑面对面的交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在全国文化界开创了第一条国际合作的先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的科研机构、大学、社会团体、政府、公司、友好人士

樊锦诗表示,国际合作行业从最初的石窟本体保护、人才培养、壁画数字化扩展到石窟预防保护、遗产地管理、敦煌学研究、文化交流弘扬等各行业。 “当时有人骂我们崇洋媚外,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文物保护的经验和技术,我们不擅长,必须向人学习。 ”。 她说,国际合作经历了第一次“跑、后跑,现在老年人和我们面对面坐着讨论和交流”。

【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近40年的国际合作不仅处理了敦煌的许多保护问题,还为研究院培养了很多人才。

樊锦诗从“想做好考古专业”的女孩开始,后来担任管理职务,“门外汉”不断学习,长期边做边学习,比如莫高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时负责学习国内外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 她说她一直明白为了搞好敦煌,一定要站在国家和国际的高度、世界的立场上做敦煌的工作。

【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四十年风雨:科技保护缓慢进入佳境保护开放

中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法规和计划建设,颁布《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开创国际合作先河,文物主体和保存环境进入科学保护,构建数字敦煌文件,让人类共享敦煌艺术,建设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我总是想起这个还没有做,那个还没有做的话就会出冷汗。 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我手里,如果有什么错误的话,我就是罪人”。 樊锦诗说,1979年开放之初,一年约有1万2千名游客,后来游客数量增加,狭窄的洞穴脆弱多病,如何处理旅行开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她整整两年都在考虑。

【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最终敦煌研究院创新设计了“数字电影+实体洞穴”的预约参观方法,明确了莫高窟日游客的最大载重量。 樊锦诗说,为了实现莫高窟的旅游开放新模式,花了10年时间制作了球幕电影《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建设了莫高窟的数字展示中心,终于落成,实施了参观新模式。

【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樊锦诗,跟我来,坦白困难重重。

她有一个“三急”。 敦煌石窟珍贵脆弱,急于人才断货,与恋人分居19年。 “方法还是比困难多,我也焦虑过。 失眠了,还有心脏病,不值得吗? 我80了。 心脏病什么都行。 ”她说,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跳进莫高窟,而是留下来,觉得越久越值得为之工作。 她反复说:“这五十多年很有价值。” (完)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国内】“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守望 青春无悔

地址:http://www.i0dm.com/whzxxw/1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