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2字,读完约4分钟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行政楼旁边有一座三层的橙色小楼,门牌上写着稀土类钒钛材料中心。 这是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生前从事的地方。 年1月1日凌晨1点50分,刚过90岁生日,和癌症斗争了20多年的老人离开了我们。

【国内】弟子们追忆恩师涂铭旌:放化疗数次从来没有怕过

元旦刚过去,成都的气温还很低,从封闭的玻璃门向里面眺望,小楼里几乎没有人。 有个学生模样的人路过,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可能有人去了东郊的殡仪馆。”

黄婉霞是涂铭回四川后回带的第一批94级博士生。 在东郊的殡仪馆,她的表情好像有点突然,一直重复着一句话:没想到,太突然了。

他的另一个徒弟,研究新能源材料的四川大学材料学院的陈云贵教授,过去11月为恩师庆祝了90岁的生日。 “他的话有点小声,有人混在一起,但头脑很清楚,给我们每个人签名吧”……

六十岁回河里

稀土纳米材料研究所的成立

涂铭老师于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巴县,1947年至1951年考入同济大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等地深造,1955年在北京钢铁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先后在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从事。 曾任第一届全国金属材料及热解决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冶金和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内】弟子们追忆恩师涂铭旌:放化疗数次从来没有怕过

1988年,这位花甲老人折了好几圈,叶落归根。 从西安交通大学调到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现四川大学),就任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 在这里,涂铭从27平方米的空房开始,明确了“利用四川省丰富的稀土、钒钛资源,研究、开发功能材料”的研究方向。 因此,他成立了稀土纳米材料研究所,指导或主办了“四川混合稀土规模生产储氢合金的关键技术”、“高耐气候性和抗菌型纳米改性粉末涂料技术研究”、“室温磁致伸缩材料开发”等重大项目研究,全面主持四川大学金属材料学科

【国内】弟子们追忆恩师涂铭旌:放化疗数次从来没有怕过

我没有退休过

带来硕士学位的有200人

我记得黄婉霞回到四川时60岁了。 当时的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已经有金属材料联系,偏向于结构材料的研究。 先生来了以后,开辟了功能材料研究的新方向,将研究行业扩展到电磁屏蔽材料、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等。 “至今为止,我们的研究都朝着他引导的方向发展。 ”。

【国内】弟子们追忆恩师涂铭旌:放化疗数次从来没有怕过

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研究条件很苛刻,几乎没有现成的实验室,老老师带着学生在几十平方米的院子里开始研究。 “他很有开拓精神,带我们去山西、绵阳出差,条件艰苦,租了外面的地方做研究。 ”。

对老人来说,工作是最大的乐趣。 川大、涂铭老师拥有的博士、硕士1200人,他没有退休过,“随时去学校看看”。 一见到学生,最想听的是工作的进展,好好谈谈就几个小时了。

涂铭长期以来致力于金属材料、稀土、钒钛、纳米材料等的研究,更宝贵的是,他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换。 面向四川省经济建设和快速发展,他提出了“四川省关于稀土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四川省关于纳米稀土快速发展计划的建议”“根据资源特点迅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建设四川省新经济”“深化攀西钒钛资源 他影响了很多弟子,“我们的很多项目都和公司、研究院合作”。 其中的一个弟子创办了上市公司,走在领域的前列。

【国内】弟子们追忆恩师涂铭旌:放化疗数次从来没有怕过

抗癌二十多年

我总是在微信集团给大家发红包

在陈云贵教授眼里,老先生乐观坚强。 患直肠癌二十多年,接受了几次化疗,他从来不怕。 “一进医院,他就跟医生护士开玩笑,告诉他们不要害怕。 ”。 他也在弟子建的微信群里,有时送大家一个小红包。

年11月,成都几十个徒弟在南湖边给老先生庆祝了90岁生日。 穿着红大衣,头上戴鸭舌帽的涂铭老师精神抖擞。 当时《材料人生涂铭传》刚出版,门徒们要求签名,90岁的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右手握住钢笔,把自己的名字仔细地写在书的门上。 “那时他身体已经不好了,说话的声音很小,需要有人帮忙。 ”陈云贵回忆说。

【国内】弟子们追忆恩师涂铭旌:放化疗数次从来没有怕过

华西都市报封面情报记者张琏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国内】弟子们追忆恩师涂铭旌:放化疗数次从来没有怕过

地址:http://www.i0dm.com/whzxxw/1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