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社长沙12月11日电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目击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中新社记者刘双邓霞

“回顾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稻,从第一期超级稻到第四期,每公顷实现16吨、17吨、18吨难关目标,中国杂交水稻一直领先于世界科学技术前沿。 ”。 88岁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一次能打破世界水稻单产记录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创新,推动学科迅速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进步。

【国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见证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一生与水稻打交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栽培试验,从事水稻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使用这种物质造福世界的科学家是改革开放的证据,也是实践者。

老人至今清楚地记得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这太兴奋了,感觉《科学之春》来了。 ”。 此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 当时在国家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相关部委依然支付了50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研究中心。 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今后将专心研究,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正在“高涨”: 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

【国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见证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问世界“谁来养活中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部于1996年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 之后,袁隆平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与杂种特征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突破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成功地不断更新了亩产。

【国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见证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中国超级稻育种于2004年突破了1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00公斤大关,年突破了1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000公斤大关。 每次站在稻穗下面检查试验田,袁隆平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示室里陈列着雕刻。 一个大稻穗,袁隆平卷起裤腿,赤脚躺在田坎上,手里拿着蒲扇慢慢乘凉。 每次接待外宾和出席论坛,袁隆平都像孩子一样高兴地谈论雕刻中描绘的“禾下凉梦”。 “这是真正的梦想。 我做了一个自己种的水稻像高粱一样高,长得像穗扫一样,粒子像花生一样大的梦。 ”。

【国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见证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袁隆平通过冲突梦想、圆梦和壁垒克服了难题,认为杂交水稻出生在中国,但属于全人类。 “迅速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成为经历饥饿时代科学家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让老人骄傲的是,当时布朗不仅没有发生关于中国粮食危机的预言,中国人凭借科技进步和共同努力,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处理粮食安全问题。 自1979年中国向美国西方石油企业赠送杂交水稻种子正式走出国门以来,杂交水稻在越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数十个国家进行了研究和宣传,在海外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

【国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见证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改革开放为杂交水稻‘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杂交水稻援外计划使杂交水稻迅速走出国门,惠及世界。 ”。 袁隆平认为,全世界有1.6亿公顷稻田,一半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计算,可以增产1.6亿吨,可以养活5亿以上的人口。

【国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见证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直到耀翁那一年,皮肤黝黑、性格开朗的袁隆平依然活跃在科学研究第一线,忙得不可开交。 只要身体允许或者不出差,就必须每天去试验田看看。

耐盐碱杂交水稻是袁隆平最近科研的新方向。 是可以在海边海滩等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 袁隆平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是扩大耕作面积。 “我们计划在3年内培育抗盐碱浓度0.8%左右、每亩产量300公斤以上的品种,宣传1亿亩,每年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可增加8000万人口。 ”。

【国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见证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老骏伏枥,志在千里。 自称“80后(出生于1980年代)”的袁隆平并不打算“退役”。 他说,虽然接近90年了,但仍要朝着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朝着水稻每公顷19吨、20吨的生产目标冲刺,目标是在年、2021年实现难关目标。 “如果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完)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国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见证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地址:http://www.i0dm.com/whzxxw/1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