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00字,读完约11分钟

年5月,吉利汽车(杭州湾)研究开发中心试验中心进行了24通道轴耦合道路模拟耐久测试。 (本版均为资料照片)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和收录机等家电产品在国内普及。 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家。

1985年12月,青岛冰箱厂长张瑞敏打掉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唤醒了员工的质量意识。

本世纪初,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在国内制造业占多数。 图为安徽省蚌埠市服装加工公司。

近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走向世界。 图为去年10月中车长客企业为美国波士顿市开发的地铁列车底线。

智能制造技术代表了未来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方向。 在今年8月召开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格里科的工业机器人在展示区演奏乐器。

中国制造

从“引进”到“走出去”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的实力和制造技术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快点,真快! 感觉像是推着人跑”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列车时,我产生了这样的感慨。 “我们现在需要跑步! ”回国后邓小平描绘了改革开放的雄伟蓝图,随着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开始了新的征程。 “复兴号”高铁的运营、国产大型飞机c919的飞行员飞行、国产航母的下水……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带来的“背压感”。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深化改革,继续为中国制造创造新的动能。 扩大开放,为中国制造不断开拓新空间。 40年来,“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的标志随着商品的流动、新闻的流动剧烈震动世界,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国象征。 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稳定在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加快进入制造强国。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物资不足到“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是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

“20世纪70年代,镇上很多院子里常见的电器是用电灯和票买的风扇,我家只有手电筒。 ”在河南省林州市临淇町杨村长大的徐成喜向记者介绍了。

票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极其有时代特色的。 衣食等生活必需品有专用的购买证明书,按头定量分发,按计划定量供应。

该村的李随英今年刚满60岁,70年代末和杨村结婚了。 据她的回忆,“布票每年春节前只发行一次,每人一丈五。 在家遇到大事,完全不够。 农村葬礼上用的白布扔不掉,带回去洗衣服。 ”。

“以前有‘三圈一次’的说法,是当时家庭的‘奢侈品’。 “三圈”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一声”是收音机。 ”。 徐成喜说。

1980年,我在徐成喜家买了第一台收音机,还不新鲜。 他为了就业被调到外国,进了集体宿舍。

“当时最大的愿望是买电视机,连电视机票都排队等着。 ”。 徐成喜说,单位有300多人,一次只能分成几个名额。 该村谭成伏于1986年购买了14英寸长城品牌的黑白电视机,令周围人羡慕。 买电视机花400元以上相当于三年的工资。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现在,每家的电脑、空调器、洗衣机都标配了,电视机也频繁更换。 ”徐成喜想起自己买了18英寸和2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 家里有去年新换的55英寸tcl品牌的液晶平板电视。

买不起,买不起,随时更新换代,小家电的背后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

我1978年10月回来了。 “真理标准”大讨论刚刚结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首次正式访问日本,参观了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等企业的工厂。 “来到这里,我理解了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 ”。 邓小平说。

认识到差距后,中国制造业开始走上了道路。 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公司法颁布,许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 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制造是走向开放的第一步。

80年代中期,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公司轻工产品的异军突起。 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中国的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行业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规模。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家电销售台数超过4.3亿台,其中45%对外出口。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总量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 据世界银行统计,去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世界的四分之一,大致相当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总和。 从产业体系看,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领域中涉及制造业大分类的24个领域集团、71个领域和137个子领域,世界制造业体系最完善的国家。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便宜”到“好东西”——

企业品牌质量的持续升级。

1985年12月,青岛冰箱总厂收到客户来信,投诉冰箱质量问题。 在用票购买的年代,有瑕疵的冰箱也是抢劫品,市场上说“在贴纸的冰箱上也能卖”,但工厂没有处理投诉。 但是,厂长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从400多台冰箱中检测出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怎么解决? 有人建议质量差的冰箱可以作为内部福利低价卖给员工。 张瑞敏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召开全体员工的现场会议,当众废料76台冰箱,而且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自己会弄坏。

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几年的工资。 打破冰箱很快成为热点信息,成为中国制造业质量观念的启蒙。

青岛冰箱总厂是当今世界白色家电第一企业品牌海尔集团的前身。 1988年12月,张瑞敏带领海尔获得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 1989年以后,国内冰箱市场首次出现需求以上的供给,在冰箱制造商纷纷降价销售的情况下,海尔冰箱逆势上涨了12%,依然面临着顾客的竞争。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很多人不认为不合格品是废品。 他们认为那是二等品三等品。 便宜也能卖。 彻底“唤醒”大家的质量观念。 海尔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这样想起了当时的情况。

从追求数量到重视质量,中国的制造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把“质量革命”进行到最后。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逐年上升,年达93.7%,产品满意度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国产企业品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锻炼了增长。 在欧洲冰箱市场,海尔产品的单价从2004年的平均99欧元上升到现在的500欧元,最高达2999欧元,树立了企业形象。 海尔家电、联想电脑、华为通信设备、小米手机、大疆无人机……近年来,中国企业品牌的竞争力、信誉度与日俱增。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制造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满足了人们温饱的基本诉求。 1998年,我国制造公司转型升级,提出汽车成为费用高昂的新指控。

那时,从小山村开始的吉利集团,现在是世界500家公司,是国内排名的6家汽车集团中唯一的民营公司。

从“制造平民能买到的车”到“制造最安全、最环保、节能最好的车”,再到“制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吉利集团理事长李书福说,吉利经过一次转换升级,促进了各方系统竞争力的提高

十年多前的吉利汽车,在人们眼里很少见到。 “以前我们卖车,我最怕客人回来。 因为他会带来帮助打架的人。 我现在最喜欢客人回来。 因为他会带来新客户。 ”。 对于企业品牌的一些变化,吉利集团副总裁林杰感慨万千。 2010年,吉利收购了世界知名企业沃尔沃汽车企业,5年后沃尔沃帮助沃尔沃创造了88年全球汽车销量的新记录。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模仿到创新——

领导技术变革的“中国创造”

从2000年到7年的dvd专利费之争是我国制造业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创伤。

当时,dvd播放器很流行,国内企业为了寻找商机进入了这个行业。 到2002年,中国dvd播放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 拥有dvd技术专利的外国企业借机组成联盟,向中国企业收取每台16~19美元的高额专利费。 “国内公司出口32美元的dvd播放器只获得了1美元的利润,但专利费达到了60%。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了20多年的专家刘延淮说。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06年专利权之争缓和时,dvd市场也因技术交替而整体没落。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而造成的“dvd古伤”至今仍是钝痛、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的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有时引起各界的反思。

经过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制造业再次进入了飞跃期。 从dvd的前车之鉴中,中国制造在结构方面再次进行了变革,主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今年8月15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在展示区,16只形态不同的手臂在鼓、电子琴、中国鼓等6种乐器前现场演奏“歌唱祖国”,吸引了观众。

这个“乐队”来自格力,成员是为了格力而开发的多功能产业用机器人。 其定位精度高达0.05mm,广泛应用于组装、焊接、搬运、上下材料等行业,“秀”显示了智能制造行业的格力特征。

近十年来,格力家庭用空调器的产销量一直领先于世界。 20世纪90年代初,格力的前身珠海海利空调器工厂的经营利益暂时令人担忧。

“电机买,压缩机买,没什么买的。 最后把零部件组装成一台机器,放入纸币销售”。 珠海绿色电气株式会社的董明珠会长兼社长这样回忆了曾经的海利空调器制造过程。

2001年,格力从日本公司购买技术,经过很多努力也被拒绝了,因此董明珠决心自主开发包括电机和压缩机在内的很多核心技术。 2011年,格力呼吁“掌握核心技术”的推广语,继续增加研究开发的投资。 “让世界为中国制造所喜欢”,格力的努力是中国制造业技术革新的缩影。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1978年,中国的研发经费支出为52.89亿元,年上升到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的比例达到2.12%,研发费的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创新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船舶、机床、汽车、飞机等重型机械和高端产品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标准车辆“复兴号”、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备“华龙一号”、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几个大国的重型设备相继登场,加速进入世界,刻下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特征接受世界制造业转移,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转型自主研发创新,深化供给方结构改革,中国制造逐渐摆脱“世界工厂”低附加值的符号

而且可以看出,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一些核心技术、重要产品和重大装备还有短板,建设强国的道路都很远。

“以前的中国制造是橄榄形状,产品设计弱,营销能力也弱,买设备招人快,头小,肚子小,不健康。 现在好像要变成哑铃形状,设计开发、品牌宣传很厉害,中间制造扁平化”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应该放在天上。 (本报记者姜永斌实习记者徐亮杰)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国内】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地址:http://www.i0dm.com/whzxxw/12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