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2字,读完约6分钟

“风马”是指蒙古民间盛行的立棍飞舞、贴在室内,在白布和纸上拓印的骏马图。 “风马”一词,蒙古原文是heimori。 蒙古语中“hei”是气体或风,“mori”是马。 因为它通常被直译为“风马”,所以也有翻译为“天马”的。 但是,heimori的真正含义比其表面图案更深刻,是人们对命运吉祥的寄托,也就是“运气”和“命运”的象征。 所以也可以翻译成“命运之马”或“幸运之马”。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信仰“风马”的风气,不仅在伊克昭盟地区,在其他地区的蒙古人中也曾经有过。 迄今为止,人们收集的“风马”的图形有两种。 一个是反映蒙古族的宗教生活,一个是反映蒙古族的生产活动,上面附上的复印件是藏语。 现在人们经常介绍的是反映宗教生活的“风马”(如图所示),挂在现在鄂尔多斯蒙古人入口的旗杆上。 其图案正中是扬尾兴奋蹄、脖子长嘶马,背着如意宝贝飞翔。 骏马上是展翅飞翔的鲲鹏和云乘雾的青龙。 骏马下有张牙舞爪虎和气势雄伟的雄狮。 这五种动物用不同的姿势和表情表现出它们勇猛威望的共性。 人们在10厘米见方的白布和白纸上刻上拓印,贴在墙上,吊在旗杆上,在高山上迎风挥舞,把风带到很远的地方。 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其意义都是一样的,人们希望自己的将来能像跟风飞翔的马一样一帆风顺。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有些研究者认为“风马”的由来是蒙古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在蒙古地区出生成长的已故习俗。 另外,黄教传入蒙古地区后,被认为进行了增加藏语复制品等变更,但其图形仍然是蒙古“隆当”的原始图案,没有任何变更。 但是,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因为蒙古文化史告诉了我们这个事实不存在。 首先用他们引用的“隆当”一词来说,不是蒙古语,而是“风马”藏语名“龙达”的不同音译。 在藏语中,“龙”是“风”,“达”是“马”,蒙古语heimri是藏语“龙达”的意译。 关于蒙古民间盛行的“风马”图及其画面上的藏语,显然也不是黄教传入蒙古后,改变蒙古“故俗风马”或增减其复制品时加入的。 实际上,这是以本来的姿态传到蒙古地方迎接的雪域文化。 因此,我们有理由确信这不是蒙古人的发明,而是喇嘛教传入蒙古后被蒙古人吸收和接受的藏族习俗。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那么“风马”的发明者是西藏民族吗? 不是。 根据藏族学者的报道,藏语经典记载,藏语“龙达”的发明者是一位叫贡则尺杰加布的人。 贡则是孔子的藏语译本,尺杰加布是藏族学者送给孔子的溢号,意为“智慧大王”。 据此,孔子曾担任过巫、史、礼、卜等“儒”职,据说他有可能通过将马牛等画在纸上作为牺牲代用品焚烧祭祀死者而发明了“龙达”。 据说《龙达》传到西藏后不久,也作为给死者的供品被火化了。 之后,将其当作供品不再燃烧,乘着风在空中自由飞翔,成为祝愿命运吉祥的寄托。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由此可见,“风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 那个时候,藏族有信奉“风马”的习惯。 蒙古人信仰这个东西的具体时间,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其历史并不长。 这可以通过回顾喇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来得到答案。 最初信仰黄教风气的,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蒙古部的祖先库图克图彻辰鸿台吉。 公元一五六六年,库图克图彻辰鸿台吉到西藏朝圣,皈依达赖喇嘛的,是最初在西藏受戒律的蒙古贵族。 回来后,他积极提倡喇嘛庙,建喇嘛庙,明崇祸年间建成了伊克昭盟的第一个召庙准格尔。 到了清初,线香之火更加旺盛,建造的寺院与日俱增。 干年间,伊克昭盟已是声朗,法轮滚滚,被誉为召唤庙二百八、达赖喇嘛两万的黄教大盟。 该地的喇嘛教与群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不能和其他地区比。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在这个蒙古族宗教信仰巨变的时期,在蒙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繁荣迅速发展之际,佛教文化“风马”传到内蒙古各地是很自然的。 所以,“风马”盛行于内蒙古,风气形成于明末清初,从此到清末和民国中期,是各地蒙古人信奉“风马”的鼎盛时期。 因此,一些研究家因成吉思汗去世而盛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主观推测,是没有根据的。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风马”文化是不是没有蒙古民族文化的优势? 当然不是。 它传入蒙古地区后,适应了当时蒙古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本民族文化以前就传入了蒙古,因此在为蒙古人广泛借用或吸收后,用自己的文化方法将其改变,迅速发展,从形式到复制迅速发展。 既有反映蒙古族经济活动的“风马”图,也有与成吉思汗祭礼融合的“风马”,即所谓的“禄马风旗”,被认为是表达民族尊严、祝愿民族繁荣的吉祥物。 这是在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中,两种文化不断融合、协调、适应,加入蒙古文化优势成分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优势的“风马”文化。 但是,因为它已经构成了自己民族文化优势的一部分,所以认定它是本民族的故俗,不能忘记与原产地文化的亲戚关系。 因为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民族在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快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复合体中都出现了其他民族文化多因素影响的痕迹。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现在,随着历史的迅速发展,时代的一些变化,蒙古人信奉“风马”的风气和以前大不相同。 许多地区几乎灭绝,一些地区依然很盛行。 但是,遗风是用带有幽默痛苦的俗语留下的。 人们总是胡说做什么工作,或者把倒霉的人叫做“风马伏倒”,这样的人不会幸运。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与伊克昭盟的情况不同,那里树立“风马”的风气至今依然盛行。 蒙古人门前有一根“风马”杆,旗杆上系着象征成吉思汗大石皂弦的三叉戟。 这场风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鄂尔多斯地区是最先传入达赖喇嘛的地区,而且其历史影响也很深。 更重要的是,后来《风马》与成吉思汗祭礼的有机结合、和谐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对社会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所以在那里这个习俗至今仍未消失,一直持续到今天。

“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鄂尔多斯蒙古人门口为什么有两个“风马”棒子,有的竖着“风马”棒子呢? 大凡写介绍这个东西的人的时候,通常会写两个“风马”的棒子,但完全不解释其原因。 因此,研究人员写道,这受拉玛影响后,从原来的旗杆变成了两根旗杆,并进行了考证。 这又向人们传播了错误的消息。 鄂尔多斯蒙古人门口一律立着两根“风马”杆子。 其实并不一定。 很多人插的是“风马”棍,而不是一两个人。 这是由各个家庭以前流传下来的习俗决定的。 有些房子只供奉成吉思汗大纹,他们插上“风马”的棍子。 有些人要按照自己家族以前传承下来的习性,供奉成吉思汗大绑,也供奉本家族家族的微,他们要插上两根“风马”棒子。 因此,这种习俗上的差异和差异与喇嘛教没有任何关系。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揭秘蒙古族信仰风马的习俗(组图)”

地址:http://www.i0dm.com/武汉旅游/1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