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7字,读完约4分钟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自此,各地建有少许寺院。 位于江西省分宜县的静修寺是省内最早创建的17座佛教寺院之一,历代闻名。

省内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静修寺在近2000个历史中享有盛誉,据静修寺住持释熠称,历史上曾有多位名人创作过诗歌题名,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曾用诗歌抒情,表达对寺院的崇敬。

静修寺的历史详细记载在光绪六年的《江西通志》、《江西佛教史》、《分宜县志》中。 静修寺原名福胜寺(唐朝时称为齐隆寺),始建于东吴宝鼎年间(公元266~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最早的佛教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次修缮和建设中,静修寺的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建设,仍然可以看到其宏伟的规模。 静修寺位于分宜县大台村洟塘村组后山,全寺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2004年4月,经省民宗局批准,静修寺向公众开放,从“福胜寺”改称“静修寺”。

“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一 分宜静修寺”

寺庙左右的配殿以高阁为中心

现在,青砖以墙、灰瓦观顶、椽为梁,有瓦当保佑的大雄宝殿翻新后非常壮观。 殿体被厚厚的墙壁包围,只有厦门的正面敞开门窗,宝殿外观独特,檐休山顶,檐休山顶,与传世宋代的绘画极为相似。

正殿外的楼梯上还蹲着两只大狮子,一只踏着绣球花,张着嘴,生气地睁着眼睛,威风凛凛,充满阳刚之气。 另一只脚守护孩子,闭上嘴望天,赋予小牛深厚的温情之美。 静修寺的左右配置正殿,构成另一个纵长的庭院。 全寺建筑沿中轴线纵深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庭院互变,高低错落,主、主分明。 其中两个配殿是双层的,重檐顶虽然大小相同,但构造不同。 寺内剩下的配殿都是单层。 发现以静修寺的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在唐中叶以后,由于需要祭奠大佛像,第一建筑不得不进行多层的迅速发展,随之内衬的第二建筑也变高了,这是其优点。

“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一 分宜静修寺”

古寺依山势排起主要建筑物位于中心轴线

静修寺建筑依山傍水,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寺前的正中央是楼式鸟居,捡起楼梯攀登,是休山式的山门,门前的额头下刻着“静修寺”三个字。 静修寺非常雄伟,从南到北依次是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 正殿为正面5间、背面3间、休山式的大木架结构,上面建有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 殿内北部中央的神坛供奉着“山神”。

“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一 分宜静修寺”

静修寺的左配殿里模型化了2匹马和2匹马童,供山神行走时的坐姿和随从使用。 经过这里,北边是个大月台,包围着雕刻工精细的石头栏杆,主要建筑物在月台上。 静修寺的西北角有屏风一样块状的天然巨石,被称为“翠石屏”,石头下面有个小孔,关于这个孔,传说可以从这个孔钻过去一辈子不腰疼。

“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一 分宜静修寺”

正殿壮观香火不断

许多去过静修寺的游客表示,寺内的正殿特别引人注目,也是人们虔诚的佛龛。 据悉,正殿中坐在莲花高台上的释迦大佛被尊称为“大雄”。 大佛两旁是他十大弟子中的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西首坐着阿弥陀佛,佛坛后面有观音泥塑像。 正殿内贡果满盆,帷幔低垂,烛光闪耀,青烟缭绕,气氛平静。

“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一 分宜静修寺”

每隔最初的1、15天,在寺庙里静养就会香火不断。 静修寺大殿旧址后有后殿,其庙基、水库台等是人工开发的。 正殿和后殿的堤台依山而建,堤台东西宽约80米,南北纵宽约20米,结合两殿平台的地方,可以看到静修寺的总占地面积,是我省的大型寺院。 在静修寺的偏北的山上,有带莲花座图案的约2米见方的楷书“佛”字石刻,下面是人工修理的石房,这种佛字石刻和石家在省内也很少见。

“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一 分宜静修寺”

静修寺像净土,和稍显杂乱的五章寺院相比,这里几乎不脏,四周高的走廊包围着正殿,斑驳的墙面讲述着岁月的沧桑。 失散的香客虔诚地在这里做礼拜,在自己心中寻找安慰和寄托。

新余市历史悠久。 市区东北部拾年山原始社会遗迹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前人在这里繁殖。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一 分宜静修寺”

地址:http://www.i0dm.com/武汉旅游/1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