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16字,读完约7分钟

关于荣巷,无锡人真的不知道。 那时的普通胡同,至今仍能找到多所残存的老房子,大多历经风雨,历史遗迹历历在目。 其中有残留良好的民国建筑。 这就是大公图书馆。 是无锡第一家面向公共开放的私人图书馆,其主人是荣德生。 (来源:无锡新闻周刊)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荣巷的“大公图书馆”位于荣家转盘楼左侧稍远的两层大楼,风格十分简洁,是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 在今天的人看来,虽然规模不大,但很难想象当时“大公图书馆”是无锡最大的私立图书馆,馆内古籍藏书远不如当时的无锡县立图书馆。 家里驻扎着部队,除了外立面再次磨成粉外,建筑物完全保留了下来。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由于荣巷古镇还在修缮中,还没有对外开放,“大公图书馆”自然也是大门紧缚。 但这里已经没有藏书了。 荣德生去世三年后的1955年6月,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受父亲之命,将大公图书馆藏书和荣德生老师多年收藏的珍贵古籍无偿捐赠给政府,现收藏于无锡市图书馆。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曾是无锡最大的私立图书馆

时转百年前,正当无锡民族工商业崛起之时,“兴学教民众”,也是当时本邑士绅自身迅速发展后向社会反哺的风气。 荣家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从1906年开始,短短十年间在荣巷和附近的几个村庄,开办了4所公益小学和4所竞争化女子小学。 1919年至1929年,创办公益工商中学、梅园切然洞读书所和公益中学。 1947年,创办了包括文、理、工、农多学科在内的私立江南大学。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由于将历史浓墨重彩留给了荣家在中国民族工商业史上创造的辉煌,荣家从普通小康之家开始的背景经常被忽视。 15岁时,荣德生到上海通顺钱庄当学徒。 多年过去了,荣德生对当时的“志学不成”、“十年未读的仇恨”深表遗憾。 于是,荣德生兴办育才。 其实,这不是投入到包括荣德生在内的众多民族工商业大潮中的无锡士绅,而是维持着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文人价值的理想原动力吗?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对于“大公图书馆”,荣德生在创立之初就有其明确的定位——为图书馆收藏书籍典籍,以免古籍丢失。 二是免费向社会开放,作为办学的补充,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提供另一种读书的方式。 这也是图书馆命名为“大公”的内在隐喻的含义。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大公图书馆是从1912年开始规划的。 在之后的一年里,荣德生开始大量购买图书,他首先在上海购买了“图书集成”的一部分,一共一万卷。 各种诗文集,约万余卷。 他还认真研究了《书目答问》,按照我国以前流传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顺眼购买了一本书。 经常有书贩子去荣德生所卖书,只要没有自己,他一定会买。 书籍的整理和采购等日常事务由荣德生的族叔荣吉人、荣鄂生兄弟处理。 荣吉人还是大公图书馆的第一代馆长。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到1914年,荣德生买了五万多卷书。 此时,荣德生在荣巷以西购买了两亩八分地,其中一部分是为竞争化女子学校扩建准备的,另一部分用于大公图书馆建设。 1915年,图书馆开工,可以新建40间新式房间,2进制建筑,内置图书20万卷。 1916年10月10日,图书馆开业,藏书9万多卷。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另存为中青计”

大公图书馆的先进之处还在于馆内配备有《大公图书馆藏书目录》12卷。 这是荣德生为了方便网民阅读,先后由荣吉人、严筱兰主办,历时3年的藏书目录,1921年10月出版,为其书目撰稿的人为唐文治、侯鸿鉴、钱基博、孙毓修 此时,大公图书馆藏书已达3万多册,古籍117100多卷。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商务印书馆早期的编辑评审、著名藏书家孙毓修评价说:“乡下有图书馆,有书目的话,以大公为首。” 由此可见,大公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是图书馆开馆后,网民寥寥无几。 据当时统计,第一年,每天有三四个人来读书,之后情况恶化,荣德生很失望。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多次与荣吉等人协商,寻求吸引网民的方法。 1932年,荣德生委托朱梦华、殷彦恂主持,组织梅园詹然洞读书所学生合作,选录藏书典籍序言跋二千五百余篇,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七十二卷,装帧四十二册,约二百万字,《抒文汇编》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截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大公图书馆收藏的古籍达18万卷,其中多为元、明、清三代的刻本、札本或稿本,其数量之多、藏本品位之高,超过了当时无锡县立图书馆和国学大师唐文治负责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

对荣德生来说,大公图书馆的重量比他的公司大。

1937年,日军占领无锡,荣德生投靠武汉、上海。 大公图书馆和他留给无锡的其他产业一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1945年,回到无锡的荣德生看到这一景象,按捺不住内心的悲伤和愤怒,写道:“这样的文化损失,实际上比公司的损失还要严重。” 于是,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又开始征集大量古书,以弥补抗战中的破损。 到解放前夕,又有十多万卷,其中有许多先贤着作的初刻本、秘藏本、精刊本和手稿,优于以前大公图书馆收藏的。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1947年创办江南大学后,由于图书数据不足,当时的文学院院长钱穆提出,大公图书馆藏书由学校录取管理,但荣德生没有答应。 但是后来,很多书因为教师借用,进入了学校的图书资料室。 其中一部分,1952年江南大学拆迁时,与学校其他设备一起在苏州、南京、扬州、上海等地新建了大学。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对大公图书馆,荣德生始终继承着他创立时的宿愿,“购买保存为中青计”,不只为在校学生提供阅览。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荣德生最后选择将大公图书馆的藏书捐赠给政府的原因了吧。

“其意志宏”

1955年6月20日,荣毅仁遵照父亲的遗命,致函无锡市人民委员会(即市人民政府)。 “先父德生在无锡荣巷创办大公图书馆,藏书近20万卷,遗愿将所有馆址和图籍捐赠给锡市,公开给人民。 ……"

是无锡市图书馆收藏的荣德生赠书,古籍总量8434部116280本。 其中一部分收藏抗战以前大公图书馆幸存的古籍,书中有“荣德生先生遗书捐赠”、“大公图书馆藏”两个印章的古籍。 其他部分是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荣德生陆续收购的古籍,书上只盖了“荣德生先生的遗书捐赠”的一个印章。 这是荣德生要在大公图书馆恢复时,“也就是补充,抵抗战争中的损失”的古籍。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这些书还有孤本、珍本。 例如原版《范文正公文集》、宋代著名的四大本本之一《册府元龟》的明刻本、清代山东泰山徐志定的磁性版印刷本《周易说略》(独特的磁性版印刷技术国内外少见,国内只有三部)等。 当时,与大公图书馆所藏图书一起捐赠的有木制大书架71本,至今仍陈列在无锡市图书馆。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2008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无锡图书馆收藏善本入选48部,其中45部为荣德生赠书。 当时,全国有000多部古籍善本入选,大公图书馆作为个人图书馆,独占其中2%的比例,这令人惊讶。

当时,荣德生“无我本意”,耗费巨额资金买书盖房子建图书馆,人们感到困惑。 唐文治用“其意诚及其志宏”一词,已经回答了。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地址:http://www.i0dm.com/武汉旅游/1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