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8字,读完约7分钟

“816”工程是三线建设期骑马的核工业项目,有6万多人参与建设,不久完成时宣布停止建设。 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窦体”向景区开放,带领人们回顾其特殊的历史

“不说父母,不说妻儿……”庄严宣誓后,数万士兵、工人和专家进入了祖国西南的深山。 这个叫白涛的小镇,一度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隐姓埋名,献出青春,数万人计划在乌江边的金子山腹“挖”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建设中国第二大核原料工业基地。

几十人的寒暑突然过去,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即将建成的核工程宣布停止建设,军需产业公司为生存出售化肥,以前的绝密洞穴体开放作为景点……。

“816”是这个曾经神秘的工程代码,连接着不可忘记的共和国的记忆。

“816”地下核工程景区入口

完全是人工挖出来的

重庆涪陵下高速,美丽的乌江山水蜿蜒。 开车两个小时后,路边的旧红砖小楼映入眼帘。 这是“816”景区的接待中心。 从地下道走到街对面,青山脚下有水泥开口,上面有很明显的红色大字。 “816地下核工程”。

“这样就能进入卡车的大开口部,山体的不同方向有10多个。 ”。 据主播王炳七介绍,中央批准“816”项目后,共计6万多人参与建设,8年开洞,9年设置,总投资额超过7亿元。

上车进洞,在长通道的尽头,是第一个开放孔体。 在昏暗的灯光下,可以看到非常广阔的空间。 长100多米,宽25米,高30米以上,但没有柱子。 墙上的灯亮着,模拟机器运行的声音回响着,好像把人带到了今世不能去的核工厂。

【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这不是天然溶洞,完全是人工挖出来的。 当时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机器极少,炸药极少,挖洞主要靠人力。 ”。 王炳七表示,整个工程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轴向全长20公里,发掘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主洞室达79.6米,共达12层。

【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建筑物布局像迷宫,大型洞穴有18个,道路、导孔、支孔、隧道及竖井有130多条。

“不是洞穴吗? ’有些游客看不到外出的路,会这样问。

“在岩山体内建设这么大的工程量,是世界上最大的。 建设中止后,第一设备被拆除搬运,但从留下的许多痕迹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曾经核工厂的森严景象。 ”。 王炳七说,与通常的大空洞体不同,进出这里的门大部分极窄,门洞有两米以上的厚度。 “如果建设生产的话,洞里会产生强烈的辐射,为了防止辐射,有这么厚的墙壁和铅制的厚门板。 ”。

【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在原来反应炉锅底的洞里,凹陷的墙面上可以看到拇指粗的铁条。 “据说当初解体作业人员进来吓得说不出话来,整个墙面都被厚厚的不锈钢板复盖着。 ”王炳七说,至今没有人能推测出几吨重的钢板是怎么运到山体内部的。

剩下的还有控制室内密集的反应堆监视计。 “这里有2001个表,监视2001个核反应过程管,保障生产过程没有问题。 ”。 王芋7说,这些表和家用电表很像,但当时是高科技产品,1978年一个表的成本达到了1300多元。

“816”地下核工程相关展品

那真是一个火红的时代

离洞体不远,有一个叫麦坪的地方,是原来的“816”工厂的生活区。 许多当时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子孙住在这里。 现在他们有时去洞口附近看。

1966年,正是三线建设全面开始的第二年,中央批准了“816”工程的建设。 “好人很快就会成为三线”,为了国家的绝密核事业,数万建设者拖着房子,扎进涪陵的小山谷。

“我跟着父母的时候,这里到处都是荒山老林。 ”。 “816”景区员工金利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帐篷挤进了100多人。 下雨的时候,把塑料布盖在被子上,把伞放在床上。 最好的房子叫“干打垒”,只不过是用土和石头做的简单的房间。

【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生活条件的痛苦不影响工程建设的热度,乌江两岸的工程纷纷战斗。

参加“那是一个火红的时代”建设的退役军人杨文礼说:“到了晚上还在施工中,站在高处眺望工地,夜景很美:金子山下灯火通明,运输车辆不断,列车来到南方,车辆喇叭声,机器轰鸣声,

“816”孔体内通道

那时,工兵54师的数万将士面对的“敌人”是坚硬的岩石山体。 “士兵们开玩笑称自己为‘五块石头夹肉’。 上下左右和前方都是岩石,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矿井内空间狭小,光线暗淡,烟雾滚滚,还进行爆破。 ”。 杨文礼说,士兵们手头没有先进的设备,全部依靠工兵镐、工兵铲子、炸药和风钻。 “人不能休息马(机器),全天候工作。 ”。

【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挖了十万平方米以上的空间。 有人推测,如果把挖出的石渣筑在1米见方的石墙上,将持续1500公里。

建设时期,保密要求特别严格。 进入工厂的第一课是保密课。 生产区悬挂着“军事禁区禁止入内”的牌子。 对外通信没有地址,写着“重庆市4513邮箱”。

翟文的父母当时在“816”一套机械修理厂工作,但没有跟孩子们谈过自己的工作复印件。 翟文也工作多年后,为维护入了坑。 他记得进洞需要特别的“进洞许可证”。

“周围站着人,不要乱看,但是眼睛闪闪发光的不锈钢设备,很先进。 ”。 翟文回忆说,那是他第一次进入“816”,也是因为他第一次知道自己家族的老小从河北转移的理由。

那一刻,他的心充满了骄傲。

“816”工程建设时期的业务照片

资料图像

活用“816”

1984年,由于国家战术调整,816工程停止了。 当时,建设工程的85%、设置工程的65%已经完成。 宝剑不久就要出来了,到了铸造宝剑犁地的时代了。

宣布停止建设时,很多人失声痛哭。 可悲的是,大家又困惑了。 摆在面前的,首先是生存问题。

“‘不活816,死不了! ”“816”工厂原党委书记徐光一词怒吼。 从“军”到“民”,二次创业、烤面包机、蘑菇栽培、蚯蚓饲养、制钉……有很多尝试,“816”人的心酸不言而喻。 经过许多努力,终于在1993年开始了第一条化肥生产线。 “816”有自己的支柱产业,这才活着,而且活得更好。

【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从“中国核工业总企业816工厂”到“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企业”,身份发生了变化,本职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建峰集团加强化学工业,积极扩大服务业。 “我们有了一点新的想法。 我想利用机械修理机器、老厂房等“816”配套的工业遗产外资招商,引进专业团队建设具有三线建设优势的“军需工业小镇”。 ”。 建峰集团副总裁陈烈刚说,希望这些工业遗产能记住其历史,记住哪些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816”工程解密后,2010年5月首次对外开放,现在已经9年了。 现在洞体所在的景区被移交涪陵交旅集团经营。 “9年间,游客人数持续增加,去年达到了21万人,希望今年能达到25万人。 我们在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 ”。 据“816”景区运营部经理石磊介绍,目前洞体只开放30%,游客2小时左右就能完全行走。 将来随着设施的完善,开放的面积会逐渐扩大。

【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蒋云龙文/图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国内】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

地址:http://www.i0dm.com/whzxxw/1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