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0字,读完约3分钟

南京有一条颐和园路,是一条美丽宁静的街道。 它是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综合,是历史的缩影。 南京,最美宁静的小路不能超过颐和园路。 虽然它周围极其繁华,但它存在于喧闹之中,自己安静宁静,整条街道都展现出神秘的气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南京颐和路 庭院深深深几许”

颐和园不长,距东北西南不足1公里,有多个外国公馆、名人故居等民国建筑,是南京市内民国公馆最集中的地方。 深春时节,漫步颐和园,不闻不问,路两旁是几十年树龄的法国梧桐,绿色已融化,整条路被深深的浅草笼罩,形成了拱形的绿色走廊。 淡黄院的墙沿道延伸而去,一幢西式洋房隐藏在高墙密林中,风格各异,美式、法式、西班牙式的……你几乎找不到一座风格重复的。 它们在绿荫的遮蔽下,安静高雅,有着独特的历史韵味。 现在,昔日的繁华街道已经云消雾散,昔日的达官贵人豪宅大多成了民居和军队的驻扎地,残梦已收,隐藏在青砖房间,埋在俗世的尘土中。

“南京颐和路 庭院深深深几许”

4月,是公馆区最美的季节。 多家公馆有许多铁门钢锁把守,不能深入其中详细调查,但从门外看也能感受到独特的气息。 雪松在青砖的灰墙上,长得更有力,看起来青葱,还有爬在淡黄院墙上的藤蔓,有时也会羞涩地露出墙头的玫瑰,想起“庭院有多深”的诗句,浑身上下都是

“南京颐和路 庭院深深深几许”

沿途来了颐和园34号区祝该公馆,这是一座3层的黄色法式洋房。 我本想一览里面的事情,但最后能看到的只有引人注目的屋顶和登天的大树。 屋顶上有明亮的黄色窄柱烟囱,顶楼有虎窗,院子里两株高的杉树绿树成排,矗立着。 与34号馆相邻的是38号公馆,以前叫颐和园路34号,这个公馆原来是汪精卫的住所。 如今新的黑色雕刻铁门关闭,没有任何企业和公司的招牌,展现出与寻常百姓家的不同。

“南京颐和路 庭院深深深几许”

不远的颐和园路15号,原本是菲律宾公使馆的旧址,是一座3层楼的小洋房,看起来像古城。 对面的18日是邹鲁故居,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欧式建筑风格中融入了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建筑元素的符号,毫无意义。 最棒的是颐和园8号阎锡山公馆,这是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圆角屋檐、圆形大露台,整个颜色明亮闪耀。 1949年4月14日,李宗仁住在阎锡山,阎及其部分家人只住了7天,永远说再见。

“南京颐和路 庭院深深深几许”

这些有名的公馆里,散落着许多不明真相、不明原因的房子。 他们静静地驻扎着一方,独占一方,守护着宁静,享受着一种宁静。

目前,南京鼓楼区政府正在宁海路、江苏路地区建设“民国建筑广场”。 广场总面积27650平方米,从整体上强调民国文化风貌,在保持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注入商贸、旅游、休闲、艺术等方面的经济内涵,使之成为人与历史、自然共存的新兴区域。

“南京颐和路 庭院深深深几许”

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到处土木繁盛,达官纷纷聚集在南京。 原本颐和园路附近是事前的大使馆区,也是民国党政军要员、富豪、外国人的公馆区,在南京解放之前,该公馆区内建设了花园洋室9265栋、宫殿式官邸25栋。 现在还剩200多栋,汪精卫、陈诚、陈布雷、于右任、阎锡山、汤恩伯、周佛海等以及后来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苏联大使都住在这里,民国的许多重头戏都在这里上演。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南京颐和路 庭院深深深几许”

地址:http://www.i0dm.com/武汉旅游/1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