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8字,读完约4分钟

年12月28日上午10点10分,在吉祥的时间,梅花红色的地铁列车排成一列,在距离江面46米的地下,从长江北岸的江汉路站前往武昌的积玉桥站,首次穿越了万里长江。 四分钟,人们不知不觉地越过了浩长江的天堑,武汉人过河的时间越来越快了。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文/本刊记者徐丹摄影/汪念龙

99年前,粤汉列车轮渡码头建成,一列列车依赖轮渡过河需要两到三个小时。

60年前,长江只坐渡轮运行,人们过河花了一个小时。

50年前,长江大桥开通,渡江骑自行车花了15分钟。

五年前,长江隧道开通了,隧道只通过5到10分钟。

年,地铁再次缩短了长江两岸的距离,渡江只有4分钟。

轮渡:从喧嚣到寂寞

江城冬日,从长江二桥武昌桥头俯瞰,杨园方向锈黄残差的铁路线绵延数千英里,仿佛被河边的泥土所掩盖,寒风中伴有杂草落寞,石脚依然坚实。 很多老武汉人也渐渐忘记了。 这里曾经喧闹兴隆。 这就是广东汉列车轮渡码头的旧址,开启了近一个世纪前武汉人最早过河的往事。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回顾历史,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从广州黄沙出发,44小时后到达武昌徐家小屋。 这里是粤汉码头。 隔江相对的是京汉铁路。

为了完成2线的对接,1914年1月,徐家棚河边开始建设列车渡江的码头,仅两个月后,就建成了坡长740米的列车轮渡码头。 在与铁轨的纠缠中,粤汉码头完成了粤汉和京汉两条线的对接,成为了串起南北动脉的要冲。

在江滩,连接渡船的钢架、石矶分组排列,为了应对河水的涨落而不慎掉落。 一辈子摆在徐家棚街上的陈父亲,至今仍看到当时的情景——“石礅架着铁轨,渡船停在石礅前的钢结构上,船轨与石礅的铁轨对接后,列车被机车上下渡船”。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这时,列车来了,在徐家棚码头停了下来,岸上的机车推着几辆车皮,慢慢准确地沿着铁轨进入驳船,驳船在拖船的牵引下过河,上岸,完成了水陆对接旅行。 列车依靠轮渡过河需要2~3个小时,在那个男人刚剪辫子的时代,这是不折不扣的技术。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坐绿皮火车去河那边是爸爸年轻时的梦想。 当时的列车渡口货物车辆很多,这里只有一部分旅客车辆被接管。 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火车过了大桥,粤汉码头真的脱离了铁路枢纽的职责,正式从铁道部交给武汉轮渡企业,穿着人民服,开始走亲民路线,迎接寻求引渡的乘客。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20世纪70年代,随着武钢、一冶、石化等大型工厂的崛起,每天在粤汉码头上船,从汉口到青山上班的员工成倍增加。

1980年,住在汉口一元路的刘威20出头,在当时人人羡慕的武钢上班。 刘威每天在粤汉码头轮渡上班,清晨的太阳照在年轻的脸上,船体闪闪发光。

“那时,等待渡轮的人从码头排队到堤坝,蔓延到马来西亚的道路,这是很普通的风景。 在码头工作的五个大汉经常需要努力把人潮挡在船上的铁门外。 底舱人挤得水泄不通,船员们不得不从二楼窗户翻船解开绳索,让渡船靠岸”……粤汉码头、月亮湾码头、徐家棚和青山红钢城码头、武汉各码头,每天有2000多人的大渡船来往两岸,每天数万人次。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从一元路到武钢,移动大军中的刘威是挤出船转厂,每天往返4个小时,长征,披着月斗篷。 尽管如此,刘威认为这就是生活,有将疲劳淡化为河水习俗夜色的习性。

但是,时间并没有因为这种习性而停滞。 随着大桥、二桥相继开通,粤汉码头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 乘坐习性船的武汉人很快就感受到了过桥上班的便利。 江鸥悦耳的叫声最终没能维系住想离开的心,在一马平川的大桥上人们跑得更快。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只有50只个体! ”上了年纪的陈父亲打了他一巴掌,脸上露出了对那光辉消失的强烈依恋和失落感。 经常去武昌江滩晨练,到了七点半的上下班高峰,他经常有意识地去码头数客流量。 大雾的冬天早晨,一艘载有50名稀客的渡轮在他的目送下略微离开港湾,消失在晨雾中。 “当时,我觉得那个身体的流动啊,让人目不转睛! ”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但是,他也必须承认,在江城数桥飞过河面的今天,那个准确的列车渡口和在湍流中静静等待的码头,正在被着急的人们遗忘。 不拥挤的渡船缓缓地穿梭在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河面上,却是轮渡的好时代,随着河水的浪潮静静流淌……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图)”

地址:http://www.i0dm.com/武汉旅游/16000.html